新技术,新模式,建筑主框架的诞生看起来就像是在变魔术,那效果让苗朴觉得也只有移山填海之类的行为才可以与之比肩,只有亲眼见到这一切,才能体会源技术的先进与可怕。
今后阳平市将会是重灾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它分为地下区,地上区和天台区三大部分。可容纳长期居住人口12o万,初步预计3年内可自行解决6o万人口的粮食需求。
如今地下和地上区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正在建造的天台区定位是现代化的农畜生态园,整座城市呈圆形,外围有高达3o米的坚固城墙,它是最先完成的,只看这宏伟的城墙,便让人有种难以言述的安全感。
源技术的运用,让阳平新城在多个方面打破了人类的建造纪录,而后来它也确实有了一个“百日新城”的美名。
苗朴并没有在这里徜徉逗留,只是粗略的参观了一番就离开了。
他对这里没有任何的归属感,就算日后需要在重建后的灾区长期生活,也只会把这里以及类似的城市当作集贸中心,而不是家。
作为家的记忆将永远的被苗朴深埋于心底,他知道,那将是他这一生中最为奢侈与渴望的一段儿回忆。
从阳平回来之后,苗朴抽空跟沈天晴、徐俊峰等人见了个面。这些人再加上如今被隔离保护的韩莉莉等人,将会是未来民团的第一批班底。
事实上,苗朴要搞的这个所谓民团,说白了就是一个亲友团。
其最初目的也很简单:在保证生存以及日子越过越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帮助一些人,而这个其实跟美国电影中鼓吹的那种人道主义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只是最为朴素的为人处世观而已。
说实话,苗朴他们并不太认同临时政府在灾区推行的制度,这并不是说临时政府的制度多么的不得人心。而是说这种制度在方方面面都要顾及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会显出许多僵硬和弊端,甚至是错漏的地方。灾变区环境特殊,一个适用于大多数人的制度,哪可能正正好?没个几年时间,也根本定不下来。
另外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临时政府的决策高度是站在大局观上的,这就导致它的决策必定会伴有牺牲,这种牺牲是无奈的,也是必须的,可是苗朴他们不想被牺牲掉,他们想活下来,并且活的自主安全一些。
作为有能力自起炉灶的人,苗朴他们自然不愿意吃大锅饭混日子,受气不说,安全方面也确实存在问题。
另外这时东园镇已经展开入住阳平市的宣传。
当然,入住并不是免费的,政府给予补贴,但仍有大笔贷款要还。而且物价、待遇,短时间内不可能跟外界看齐。反过来,物业费用以及各种税务则要繁重了不少,原因也很简单,新城在安全方面需要投入的持续资金,远不是任何一个正常城市所能比拟的。
同样,国家扶持归扶持,却也有是限度及期限的。
至于那些所谓的贷款,他的体现形式就变成了劳役,说白了,去住可以,挑好的去,并且去的人也都属于新城建设的劳力。
生存和展的核心永远是自救,而不是靠施舍。这个道理大家都能想明白,但年轻人有闯劲儿,又有更好的选择,自然不甘心接受救助安排。目前阶段有什么工作岗位,用脚想也不难明白。并且,这次灾变虽然一度将所有行政体系全部摧毁,但新政府并非是崭新的,而是在延续旧有体系的情况下恢复的。
这样的政体固然有其政令成熟及其他好处,却也不可避免的将一些陈规陋习一并传承了下来,徇私舞弊钻漏洞的情况比比皆是。关于这种情况,很多人在太平年间就心怀怨念,更何况现在。更离谱的是,憎恨陋习也就罢了,可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愤恨这种贪腐的现象在灾难中仍然得到持续,而是嫉妒为什么占便宜的那部分人里没有自己……
另外,因为狩猎者殿堂导致的外资涌入使得民团空前活跃,选择加入民团的大有人在。临时政府对此也并不硬性阻拦,强拧的瓜不甜,灾区如今也算是另类的特区,高度自治,临时政府也是有性格和脾气的,用某官员的话说:“爱来不来,都他妈毛病,老子就还真不信胳膊能拧过大腿……”
当然,像沈天晴等人那都是苗朴的铁杆儿,无论外面如何风雨飘摇,对于他们而言,跟苗朴混日子就是他们的全部愿望。尤其是徐俊峰等三兄弟,在绝了回家的念想后,他们都是抱着类似创业的心态,来搞这个民团的。
对于哥儿几个来说,这不是简单的一个团体,而是更像是一个家,这里有除血亲之外最可亲近与信任的人在。对于一些不能归家的人而言,这个意义的重要性无需言语描述,也根本没有言语能表达得清晰。
而对于沈天晴而言,给自己的准男人打理一份事业,还有比这更让女人充满动力的事情吗?别管最后能不能成,反正她现在是这么盘算的。
“嗯,前期的格局也就这样了,你们都是咱们民团的负责人,具体人事安排之类的事情天晴多费心吧。至于底层的主力,暂时将由生化人构成,购进的渠道我已经联系好了。”苗朴眼见民团的雏形已见,当着众人的面儿说了一下他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