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1看书网 > 风在身后 > 第七十七章:北上

第七十七章:北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七十七章:北上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两天的海岛游也结束了。在这两天时间里,牧羽和水馨柔和所有人都相处的很是愉快。长发和天语又动员过牧羽几次,见他实在不愿意,也就打消了拉他进乐队的主意。

第三天下午,一群人登船返回厦门。在船上李海豪兴大发,邀请所有人晚上去中山路大吃一顿。当天晚上,三十来号人呼啸着扑向中山路,几乎是从街头吃到了街尾。直到晚上十点多,三十多人才搂着肚子,恋恋不舍的离开这条美食街。

第二天,在厦门养足精神的牧羽和水馨柔登车起行,继续他们未完的旅程。他们的后面,自然还跟着另外的十二辆车。他们的下一站,就是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著称的武夷山。

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武夷山与泰山各有千秋。泰山孕育孔子,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骨干。武夷山造就了朱熹,朱熹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构建了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朱子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700余年间的正统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传统史、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首不可分割的联系。

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发展。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逝,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50余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朱熹在武夷山创办的武夷精舍等书院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直接在武夷山受业于朱熹的学者达200多人,许多成为著名理学家,形成有影响的理学学派。

在朱熹的影响下,历代理学家纷纷以传道为已任,在武夷山溪畔峰麓择基筑室,著述授徒,仅宋元间在武夷山创立书院的著名学者就有43位,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及其门人、后人在武夷山的活动,为武夷山留下极其珍贵的文化文化遗存,如书院遗址武夷精舍、有朱熹等理学家富有哲理的题刻,“逝者发斯”、“修身为本”、“智动仁静”等。有现存朱熹撰并书字数最多的“武夷神道碑”、还有朱熹创办的社仓等等。

不过牧羽对这位一句“存天理、灭人欲”,阉割了中华民族血性,祸害了中国妇女数百年的朱子理学创始人,可是毫无好感,甚至是极为厌恶。他和水馨柔来武夷山,主要是为了领略天游峰、九曲溪和大红袍,而九曲溪更是重中之重。

九曲溪风光被人称为是山与水完美结合的典范,曲折萦回的九曲溪贯穿于丹崖群峰之间,如玉带串珍珠,将36峰、99岩连为一体。山临水而立,水绕山而行,峰岩高低、河床宽窄、曲率大小、水流急缓、视域大小、视角仰俯等都达到绝妙的程度,构成“一溪贯群山,两岩列仙岫”的独特美景,溪光山色中溶注了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和美学意境。

登山可览碧水清溪,涉水能看奇峰异石,乘一叶古朴的竹筏顺溪而下,可赏奇拔秀伟、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形象美;可品泉歌鸟鸣、浪击轻舟、篙点褐石、绿树红花的色彩美;可看流水游鱼、浮云飞鸟、艄公游人的动态美;可睹云绕山嶂、雾锁峰腰、雨罩群峰的朦胧美,身临秀色美景,犹如漫步奇幻百出的山水画廊,聆听丰富有变奏的交响乐章,欣赏韵味独特的瑶池歌舞,品味韵律有致的美丽诗篇,如痴如醉,飘飘欲仙。这是武夷山自然景观的精华,堪称世界一绝。

在武夷山盘桓了四天之后,车队继续北上,越过浙江西部进入安徽境内,直抵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黄山脚下。

黄山集名山之大成;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嵋之清凉、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衡山之烟云、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景区内奇峰耸立,有36大峰36小峰,其中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海拨均在1800米以上。

黄山以变取胜,一年四季风景各异,山上山下不同天,而且朝夕有别。牧羽和水馨柔到达时正值盛夏,黄山涌泉池清,峭壁飞瀑,层峦叠翠,绿荫遍地,奇花异草,芳香诱人,简直是美不胜收。

牧羽和水馨柔在这样的美景之中,自然是忘情游玩,流连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黄山四绝之中。足足的待了七天之后,才不舍的离开。他们掉头向东,直扑人间天堂——杭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牧羽揽着水馨柔站在岳王庙正殿忠烈祠前,高声诵咏着那首流传千古的《满江红》。完全不在乎四周游人窃窃私语,以及怪异的眼神。他都不在乎,水馨柔就更不会在乎了,看着亲亲小木头的眼神里更是蕴含着浓浓的深情。

“馨柔,在宋词中,我最喜欢两首。一首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另一首就是这孤篇压两宋的《满江红》。”

“嗯,我也很喜欢。不过吗,我更喜欢李清照的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