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没开拍,具体是什么质量,大家心里也没数。但是大家心里也有一杆秤,通过剧组团队的素质,以及主要演员的表现,大概知道电影有没有前途。
一些人观察的结果,特别是去摄影棚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专业团队的布景,已经确定《超体2》号称投资十亿,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虚假宣传。
不敢说实打实的十个亿,也起码有三四亿,砸在了剧组上。
布景、服装、道具,各种高端设备。
这绝对不是样子货。
不少人看得清楚,几乎每天早晚,余念都要带着摄影师团队,研究怎么使用高端设备拍摄。
演员在磨合,摄制组也同样在实践、操作。
热火朝天的场景,让许多人安心。
前景可见。
如果被清退了,电影又爆了。
那么心里的悔恨,也可以想象。
所以,为了自己,为了前途,为了成名赚大钱……
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不要以为,配角就可以偷懒。
恰恰相反,配角不是主角,没有那么多镜头关照。如果想红,想让人记住,自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呼,呼……
一时之间,训练馆变得火热,直到精疲力尽了,才慢走充电,恢复体力。
另外一边,周牧也休息足够了,就在教练的指导下,针对腹部的肌肉,进行特别的锻炼。
说白了,就是塑形,让身体的肌肉,在镜头下显得更流畅,更为美观,充满了力量感。
优秀的商业大片,对于演技的要求,没有文艺片那么高。
但是反过来说,一切可以提高视觉冲击力,让观众觉得爽快的元素,又要十分的计较。
细节的铺垫,决定了电影的成败。
角落中,有人在擦汗,忽然问道:“……第几天了?”
“你居然不记得呀。”
旁人一听就懂,叹着气道:“我可是天天算着日子,还有十天就要满一个月。”
“啊!”
那人沮丧,“为什么,时间过得那么慢,度日如年。还有四十天啊,足足九百六十个小时,五万七千六百分钟……这日子,怎么熬下去?”
“别算,越算越心烦,越没底气。”
另外一个人,颇有经验道:“要放空自己,让脑袋一片空白,什么都不去想,按部就班的锻炼,每天打卡……不知不觉中,这时间就过去了。”
就好像扑街作者,如果天天看后台成绩。
哪里还有码字的心情?
不如什么都不关注,沉迷于码字。
就相当于没扑……
“哎!”
旁人叹气,然后附和,“你说的有道理,可是……”
“没有可是。”
那个人打断道:“困了累了,就看看周牧。堂堂巨星,都这么努力奋斗、拼搏,我们有什么理由偷懒。”
“切!”
有人撇嘴,小声道:“我有他赚得那么多,我也同样这么拼。不对,应该是比他还拼。”
“因果反了。”
那个人反驳,“不是他赚得多,才这样拼。而是他这样拼,才赚得这么多。这顺序很重要,不能倒过来。”
“……”
几个人沉默了。
有人觉得这是至理,也有人不以为然。
三观的不同,没什么好讨论的。
沉默了片刻,有人发现了盲点,开口道:“周……他,应该算不上巨星吧?”
“怎么不算?”
“我觉得他已经是了。”
“不会吧,我觉得还差点火候。”
探讨这问题,几个人不困了,神采弈弈。
一番热议之后,有人总结,“有导演身份的加成,他的人气足够了,不过从演员的身份上,他还欠缺了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
两三个人不由得点头。
巨星的标准,不仅仅是人气而已。另外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国民的认可度。
就是大众对这个人,有什么印象。
一些小鲜肉、偶像,火是火了,在特定的粉丝群体中,人气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巨星。
问题在于,粉丝以外的圈子,一问三不知。这样的明星、艺人,谈不上什么巨星。
常说出圈、出圈,就是这个意思了。巨星的知名度,不在固定的粉丝群体中传播,还要被圈外更多的路人知晓。
路人印象越深刻,成为巨星的几率越大。
作为演员,想成为巨星。最快捷的办法,自然是饰演一个有口皆碑,非常经典的角色,让大众铭记一生。当口碑化成票房号召力,自然就是巨星了。
从这个标准分析,周牧称不上巨星。但是很快,就有人争辩,“《三笑》中的张博,银幕形象不够经典吗?”
“经典是经典,但那是搞笑片。”
旁人摇头,“我父母长辈,看不懂电影的笑点,只觉得一帮人疯疯颠颠的,莫名其妙……”
“啊!”
反驳的人,无话可说。
“所以……”
旁人总结,“这电影对周导来说,也是关键。”
“……难怪这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