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博学院大楼,最高层是蔡邕的办公室,在隔壁经学院的楼上,是荀爽的办公室。
张易留老蔡继续震惊,拉着荀爽悄无声息走了,刚震惊了老蔡头,张易还要去震一震老荀爽。
荀爽是博学院副院长,兼经学院的山长,荀爽办公室面积和蔡邕的一样大,布置却是另外一种模样。
荀爽研究经学,张易觉得他有点走偏,当然比后世钻研八股的读书人要好得多。
张易要在经学院里重开学风,以君子六艺五德为标准,就得先让荀爽接受,通过他来推广,相对更能被士族接受。张易被定位兵家,虽然也是读书人,儒家士子对他是不感冒的。
荀爽办公室里,是用各种木牌装修的,上面是匠人阴刻的画卷,内容就是六艺五德,还配上插图和讲解。
只要进荀爽办公室看看,就能清楚明白读书人应该什么样子。
这些内容荀爽当然都知道,可他还是细细看了每一块木版画。
良久,才转身对着张易一拜:“天和胸襟开阔,雅量高致,爽愿替主公培养真正读书人。”
“哈哈,张某是兵家,只是眼界深远,思虑周全罢了。”
取得荀爽支持后,再让典韦把老蔡请过来,商讨一阵后,把经学院一分为二,包含经学院和法学院。经学院的教育课程为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法学院主要学习《韩非子》,《商君书》和《汉律》。
儒家和法家从骨子里就不同,学生处在一起,可以让他们先闹一闹,互相多了解一下。反正开始学生不多,等学生多了,法学院的楼群也该建设好了,到时候再分开就行,自然形成山头,以后一个施政,一个监督,不需要他们友爱。
博学院顾名思义,大楼里是扬州郡县官员和学业有成的士子再进修的地方,教学目的就是拓宽眼界,《战国策》,《史记》《吕氏春秋》和《鬼谷子》是主修课本,这些都不是儒家推崇的读物,蔡邕是大汉最博学的学者,却不是儒家,由他当山长,更能服众,受训学生心里有榜样,才能认真学习,博采众长。
整个博学院,学子的五德标准是后世流传的仁义礼智信,不是儒家推崇的温良恭俭让。
张易这是自己打自己嘴巴,荀爽除了鄙视,还能说什么?
这一点,张易毫不让步:“一个学院里,当然只有一个标准,毕业后能不能做到我不管,在学院里,就得灌输这些给他们。”
还是蔡邕来打圆场:“《弟子规》适合启蒙,却不适合衡量当官的人。”
三人统一思想后,博学院需要聘请哪些老师,教哪些课程,自然由他们两人负责,还是那个原因,张易是兵家,现在的名声,都是嗜杀,奸猾,跋扈这一类,仁义礼智信就没有一条套得上,真正名士是看不上张易这个武夫的。
张易也没闲着,他去忙着替学院定制课本,定制教授和学生的日常服装,以及打造各种教学器材。
博学院是张易的规划,课本和教学器材乃是重中之重,张易宁愿把自己的想法弄出来,再让别人去改进,也不愿假他人手弄出四不像,自己再去修改。至于服装,和医学院的工作服类似,就是要分出三六九等。
按照张易的提议,蔡荀两位院长规定,博学院分三种学制,经学院和法学院主要是招收束发少年,培养至冠礼,五年学制。还有一种是研究型学子,在博学院学满五年后,继续留校,深入研究某种学问,研究学问同时,可以兼任博学院老师。
最后是博学院短期培训班,学期暂定六个月,速成某个方面的学问。扬州来了很多太学生和洪都门生,一年下来,考评差的都要入博学院回炉学习,考评优秀也要来博学院进修,进修结束才会提拔使用,扬州的官容易做,想升迁却不容易,指望当官就能胡搞弄钱,无异于痴人说梦。
张易把博学院的主要教学纲领理清楚后,就带着部曲去洛京,名义上是押运贡品给皇帝。
张易的贡品,主要是玳瑁甲配上金银珍珠做成的簪子,足足带去一船,部分给皇帝赏赐宫女和上林苑的长使少使们,其他是作为礼物,送给洛京的勋贵世族。
扬州不需缴纳赋税,却不妨碍张易进贡给皇帝,现在沿海港口水手渔民很多,捕捞到很多新奇的玩意,被大船岛的工匠制作成各种精美工艺品。
张易要帮他们推销奢侈品,当然要先送进宫廷和上林苑,等洛京和长安流行后,才会贩卖到大汉各地。
陪着质帝练了剑法,张易才把十来箱簪子抬进来。
张易打开箱子,拿出一个精美的竹盒,打开后,竹盒里面贴着丝绸,中间固定着一支闪烁着异样光晕的珍珠玳瑁簪,张易连盒子递给皇帝:“好久没见到陛下,甚是想念,恰好有工匠弄出一些新奇玩意,就送来给陛下赏赐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