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国外各势力之间的纠葛,夏国的发展正一步步的按照计划进行着。
从天启十八年完成上一个十年规划以来,新的十年规划中,除了完成夏国新都城的建造,便是对关外疆域的大开发。
天启二十五年,中京中间王宫的主体最先建造完成,紧接着便是对王宫的装修、装潢。
同时,中京的城区已经完成了最里面的一圈,已经初具规模,剩下的也已经在持续建造中。
在设计中,中京有着一个很大的特色,那就是没有城墙,除开中京的规模太大城墙难以建造以外,就是杨松觉得有没有城墙都没有太大的差别。
若是未来夏国内部有变,城墙在面对热武器时也根本没有多大的作用。
若是外敌入侵,北有山海关,南有天堑关,要是这两座关隘都不能阻挡敌人,那一个中京城的城墙又有什么用呢?
至于之前徐霞客所说的引北归河的河水进入护城河的想法,却是已经没有了用处,只不过中京紧挨着河流,对于城市用水还是很有利的。
按照天启城的模样,进行街道规划、地下管网设计,保证了中京的雨水、污水、饮用水的科学实用性。
对于街道,杨松甚至想得更远,他可是直到未来车辆对于城市交通的拥堵,他可是特意吩咐工厅的规划官员,街道只能宽不能窄。
除去中京城的建设规划之外,山海关以北的土地上又增加了好几座城,联通北方的铁路也在加紧修建。
经过多年的修建,铁路已经从山海关延申至永胜城以北,正在向着最北方的界河城持续延申而去。
其实要不是夏国的钢铁产量只有那么多,以及对于修建铁路把控,还有夏国各方的综合平衡考量,单是修建铁路的话,多段同步施工,这段八百多公里的铁路早就完工了。
……
天启二十八年,杨松得知中京初步修建完毕以后,立马决定进行迁都。
只不过夏国的规模有那么大,就算是迁都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夏国要想把都城从天启城迁往中京,还是不能急切,只能一步一步的来。
幸好夏国有着铁路,有着火车这样便利的交通工具,让迁都不至于变成“祸国殃民”的行为。
首先搬迁的就是王宫内杨松的一家子,为此,禁卫军和锦衣卫分出一部分先行一步到中京去驻守。
紧接着便是杨松一家人带着天启城内的重要大臣、机构资料、等踏上了北上的火车。
接着便是天启城之内的重要人员,将领的家属,各行业的总部、重要学校、工厂等等,全都搬到了中京之内。
最后就是关于居住在中京之内的百姓了,关于这一点,全凭夏国所有百姓的自愿,中京的房产也是对外销售的,只要能买到就能居住在中京之内。
等到这一切全都搞定之后,时间也已经来到天启三十年,也是在这一年,夏国将要发生一件非常大的事——建元称帝!
因为夏国迁都完毕,一派全新是气象笼罩于夏国上下,这就让各位大臣起了另外一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