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训练缩短反应时的研究
屠丽琴、陈旭平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经过长期太极拳训练的10名专业学员同20名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学员进行基本反应时的测试,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抽取20名社会学员进行42式太极拳的教学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利用不同重心练拳来区分其训练强度,并且对低强度的训练学员进行功法和劲法的训练,整个实验共安排3个月,通过实验,研究出练习太极拳能提高反应时,低强度练习太极拳比高强度练习太极拳提高反应时的幅度更加大,另外低强度练习太极拳结合功法练习提高反应时幅度最大。
关键词:太极拳;训练;反应时;变化
一、问题的提出
1.太极拳的研究现状
太
极拳是我国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吸收了有关拳种的精华,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一种集养生、修身、健身、娱身于一体
的哲学拳术。太极拳有着内涵丰富、健身益智、效果好、动作优美、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等优点,因此广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太极拳又是一种有氧运动,健身效果显
著,是一种理想的健身锻炼手段。太极拳训练中的最基础的要求是放松,放松包括心理放松和身体肌肉的放松。在太极拳训练或者对抗中有这么一句话“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就要求我们为太极拳的训练能否提高人的反应时做出一些研究。
目前对于太极拳运动的研究成果较多,主流研究仍是太极拳技术,但对于太极拳训练是否能够提高人的反应时,对不同运动强度的训练对反应时的影响的量化研究相对缺乏。本文以扬州大学体育学院的10名太极拳专业的学生和20名社会太极拳学员做为研究对象,以探求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反应时的影响,并且运用不同的训练强度和功法进行太极拳训练,来观察反应时的变化,从而为训练反应时提供一些技术及数据支持,并且更好的发展太极拳运动,为更好的锻炼个人体质,提供一些参考。
2.反应时的相关描述
反应时间(reactiontime,rt)简称反应时,是指从接受刺激到机体做出反应动作所需的时间,也就是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距。刺激引起了感觉器官的活动,经由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经过加工,再从大脑传递给效应器,作用于外界的某种客体。反应时的测试是由天文学家提出的,并由天文学家mitchel于1858年创制了第一台测定反应时的仪器。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最早测试了选择性反应时。1879年,在wundt创建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中,反应时已成为对心理活动进行时间测定的主要途径。
反应时是指人体在对外界各种刺激信号做出反应的一种能力,是人体的一种重要心理特征,也是影响人体运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反应时的遗传度较高,所以在对抗项目的运动员的选材中,常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同时也是对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衡量标准。
反应时也常应用于体质监测,司机和飞行员、射击等特殊职业人员检测和检测。所以,如何客观准确的测量反应时就是广大体育和特殊职业工作者的非常关注的课题
之一。正因为这样,许多年来,许多生理专家和体育科研工作者对反应速度的测评方法进行深刻细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结果。特别是在测量的方法上,把电
子自动测量技术和数据的电脑化处理等高科技处理技术应用于对人体反应时的测量,是测量的方法和准确性得到了提高,测量的精确度越来越高(时间已经精确到1/10000秒)。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体育学院健康的男性10名学生,都是经过专业太极拳训练3年以上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在校生,另外20名为社会上非专业的健身学员,无运动禁忌症,能够规范的学会并完成42式太极拳,自愿参加本实验。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大量查阅国内、外关于反应时的文献资料和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
(2)实验法
根据实验要求,首先测定10名经过太极拳系统训练过的名族传统专业的学生的反应时,然后测量社会非专业学员的10名的反应时,进行对比分析。其次,运用国家规定的42式太极拳对20名社会非专业的学员进行不同强度的训练和功法的训练,制定三个月的训练计划,然后测量其反应时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3)数理统计法
实验数据经spss11.5数据软件包处理,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m±sd)表示。同一指标不同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有差异后再进行lsd多重比较。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p<0.01表示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表示极显著差异。
(4)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研究过程
1.受试者的基本情况
受试者为健康青年男性,年龄22.30±1.49岁,从基本形态指标数据可见,受试者均为体重、体脂百分比正常的健康成年人。心率和血压是反映心血管系统功能最简易的指标,受试者体重、心率、血压等机能指标数据均在正常范围,样本符合本实验方案要求,如表1所示:
表1受试者形态及生理机能指标
指标
平均数±标准差
年龄(yr)
22.30±1.49
身高(cm)
172.05±3.48
体重(kg)
66.56±5.39
身体质量指数,bmi(kg/㎡)
22.51±1.45
体脂%(fat%)
18.88±4.12
安静心率,hrrest(bmp)
65.50±8.08
最大心率,hrmax(bmp)
180.80±6.94
舒张压(mmhg)
73.50±8.25
收缩压(mmhg)
112.50±8.64
另所有的数据均采用形态学指标的测试方法。
(1)身高(cm):测试仪器为身高计。
测试方法:测试人员单手将水平压板沿立柱向下滑动至受试验者头顶,等显示屏上显示的数值稳定后,记录显示的数值。记录以厘米(cm)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2)体重(kg):测试仪器为电子体重计。测试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在体重计量盘中央,保持身体平稳。待显示屏上显示的数值稳定后,测试人员记录显示的数值。记录以千克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3)身体质量指数(kg/㎡):bmi=体重/身高平方。
(4)体脂%(fat%):采用电阻抗方法测定fat%。
2.主要仪器
主要仪器有:秒表、立柱式水银血压计和医用听诊器、电子反应时测试仪
3.测试方法
(1)测试前的准备
测试人体总重心
首先用一维重心板法测试人体总重心,主要采用一个磅称、一块木板,通过磅秤读数,通过计算得到重心位置。实测重心计算公式:d=(r-0.5r)l/g。(备注d:下支持点到人体重心水平距离,r:秤的读数,r:板重,l:板长,g:人体体重),计算出重心后在在重心位置佩戴黑色或蓝色弹性束带(弹性束带能在本运动实验过程中始终固定在重心位置)。
将测试者分为高架组、低架组(备注:1高架组(g):以正常人体站立时重心为标准,然后乘以系数0.97作为高架组的重心高度。2低架组(d):以正常人体站立时重心为标准,然后乘以系数0.81作为低架组的重心高度)。测试过程中要求受试者着浅色运动服,根据实验要求高度两端固定桔红色标志带并拉紧,标志带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要求练习太极拳时重心起伏不能太大,尽量控制在规定的重心高度范围之内。
4.实验过程
首先对42式太极拳进行分段教学及练习,第一周进行第一段的教学及练习。其中动作包括:1、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4、提手5、白鹤亮翅6、搂膝拗步7、撇身捶8、捋挤势9、进步搬拦捶10、如封似闭。第二周进行第二段的教学和练习,其中动作包括11、开合手12、右单鞭13、肘底捶14、转身推掌15、玉女穿梭16、左右蹬脚17、掩手肱捶18、野马分鬃。第三周进行第三段的教学及练习,其中动作包括:19、云手20、**打虎21、右分脚22、双峰贯耳23、左分脚24、转身拍脚25、进步栽捶26、斜飞势27、单鞭下势28、金鸡**29、退步穿掌。第四周进行第四段的教学及练习,其中动作包括:30、虚步压掌31、**托掌32、马步靠33、转身大捋34、歇步擒打35、穿掌下势36、上步七星37、退步跨虎38、转身摆莲39、弯弓射虎40、左揽雀尾41、十字手42、收势。
从第五周到六周纠正错误动作及结合太极拳音乐练习42式太极拳整套动作,分析动作的技法和放松连贯方法,并对学员动作进行考核评分,考试成绩按10分
制打分,促进学员的练习太极拳的积极性。从第七周开始进行太极拳理论的讲解,并且让学员们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对身体的各部分姿态进行引导,达到放松协调
自然的目的。在第五周到第十二周之间,同时对高架低强度的学员进行桩功和弹抖的训练,每次四十二式太极拳训练之后进行每组二十分钟练习,具体桩功和弹抖的
训练安排有无极桩功、太极桩功、单式定桩和单式弹抖劲。
四、结果与分析
1.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生和普通练习者反应时比较分析
首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和普通锻炼者进行基本反应时的测量,记录原始的数据,筛选其中的300组数据进行分析,求其平均值进行方差分析,进行对比。
表2专业与非专业反应时对比
组别/值
样本量
均值
标准差
p值
民传专业
300
0.452
0.007
0.001
社会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