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两天就破五千万的《那些年》,让专家教授不得不重新考虑国内电影市场容量的问题。
有些专家教授连日赶出了稿子: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持续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娱乐产业的比例会持续升高。电影市场从十亿规模到现在将近百亿的规模,也不过才四五年。这就说明了,广大群众是需要精神食粮的,而我们市场所提供的并不够,可能远远跟不上需求。”
“《那些年》电影能够在两天历史性地突破五千万,刷新国内的票房纪录,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国内的电影市场规模的扩张。”
非常马后炮的文章,却引得同行的不住点头。
观看过的观众在网络上面持续的安利,尤其是在微博平台上面,带动了不少的朋友产生了观看的想法。而传统媒体杂志、娱乐新闻对于电影票房破纪录的报道,也让很多好奇的观众走进了电影院。
前两天票房的大卖,让不少影院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其它电影的排片,增加了《那些年》电影的场次。
第三天和第四天,票房持续走高,上映第四天还没有结束,实时票房已经突破了一个亿。
疯狂的吸金度,让圈内圈外的投资者震惊的下巴都掉了。都知道娱乐行业赚钱,可是也不带这么赚钱的啊!
四天不到就过亿,成本早就回来了,后面可都是纯利润了!
这尼玛比期货、股市回报率都要快啊!
其实《那些年》能够这么火,电影市场的扩大不过是其中一个原因罢了。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精神上更需要得到慰藉。而青春电影正满足了这一需求。
青春电影先抓住了“青春”这样一个美好的词眼,本身就非常具有吸引力。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生命中的一段美好时光,因此观众对于这种类型的电影本身就容易具有好感和观赏的冲动。
而青春电影中故事冲突性较强,感情丰富,有纯洁的友情、爱情、亲情甚至不羁、疯狂,这些冲突和感情一旦被揉在一部电影里,可看性自然不会弱。
另外,无论是怎样的剧情,电影中的“青春因素”让每一个观众都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感。而青春电影又加入了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丰富了“青春”的内容,也更能让观众为之向往。
相比较欧美、日韩,甚至是港台,青春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分类,在内地电影市场上属于第一次。内地观众或是电影制作方,都没有“青春电影”这一类别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