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总是听风就是雨,事实倒也没有那么夸张,不过原来的编剧团队已经离开倒是事实,洽谈几次之后都达不到制片人的要求,所以干脆直接清理了事。”
“还真是有钱任性啊。”张耀摇摇头无法理解这种行为。
关键时候将编剧团队赶走实在有够脑残的,这完全就是作死,如果对结局不满意的话拍摄之前就可以要求修改,改到大家都满意了再开机不是更好么?
事实上,大部分电影几乎也都是这样操作的,所以一部电影只是打磨剧本就会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深思熟虑之后才能避免往后掉链子。
少数一些大牌导演倒是无所谓,甚至都已经开拍了还没有剧本的牛人也存在,可前提是导演得镇得住场才行。
大牌导演不差投资,演员也唯他马首是瞻,整个剧组都围着他转,想怎么折腾都可以,没这个魄力还作那就是找死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想要掌握影片拍摄的话语权,都在学习好莱坞的模式,也就难免会发生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
导师也叹息了一声,然后道:“制片人的操作有问题是事实,不过剧本同样不容忽视,谁对谁错也很难说清,也没有那个必要去纠结这些。”
可能是对影视圈的现状不满,导师摇摇头,接着才又道:“张耀,活埋这个电影已经将你的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了,悬疑惊悚方面你剩过大部分人,所以我才推荐你过去。同时,我也一样希望你能多学习学习,假以时日,你肯定是最让我感到骄傲的学生。”
“谢谢老师,我会的。”
如果能够帮上忙解决剧组的困境,这个过程里自己也会有所收获,一举两得自然是最好的,只是从导师的只言片语里,张耀听得有些忐忑。
导师的朋友是幕后投资人之一,本身并不认识制片人,对方会买他的账吗?
制片人是投资人的代理人,也是剧组的实际管理人,一部电影从策划筹备到最终上映,整个过程都少不了制片人参与。
至于对拍摄的话语权,好莱坞施行的是制片人制度,制片人调查市场敲定影片类型,统筹剧本创作,敲定导演、演员,同还负责剧组财务等等等等。
可以说所有一切都是制片人说了算,该怎么拍钱要花在什么地方都是制片人决定,导演的话语权很小。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这是最有利的,只是这种制度严重制约着导演发挥,导演风格往往被制片人风格所融合,根本无法随心所欲的创作。
导演为了摆脱制片人的约束,才催生除了独立电影。
而国内呢,只有电视台才是制片人制度,拍电影都是导演说了算,极个别大腕明星甚至能够左右导演。
现在的炎华帝国情况则比较复杂,应该说是正在朝制片人制度过度的阶段,采用一种新的模式,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会掉链子也就在情理之中。
《笔记惊魂》的制片人可能本身就没什么经验,所以才导致在节骨眼上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