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不仅仅在朝鲜半岛上进攻,在东南半岛上,王珏指挥的部队同样在猛烈的攻击着锡兰守军的阵地。
炮弹仿佛不要钱一般的落下,弹坑把这里装点得和月球表面没有任何区别,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被摧毁,只留下顽强的人类,与细菌一起生活。
大明帝国的部队用伤亡换来了一片一片的土地,很快被坦克部队打开的缺口,又被步兵扩大了整整一倍。
然而,扩大这一倍的代价,就是两万多进攻的明军,还有4000多锡兰守军随着战争的继续蒸发掉了。
这就是几年前阵地战的惨烈状况,发起进攻的一方往往要损失大量的人员,和防御的一方不成比例。
也正因为如此,大明帝国平叛辽东才会出现波折,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国家能够和大明帝国纠缠僵持,让国力强横的大明帝国奈何不得。
虽然损失了大量的士兵,可是大明帝国在战局上依旧占有绝对优势,在大炮还有坦克数量上,都压倒了东南半岛上的锡兰军队。
王珏大可以用这种笨办法消耗下去,用惨重的损失拖垮锡兰,赢得战争的胜利。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一直是这样一个损失比例——阵地终究有一天会被打穿的,而打穿之后态势将逆转过来,向着大明帝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到时候双方的损失比例将会接近一比一,这个时候就是大明帝国的节奏了,只要是近似于等价的交换,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似乎都无法和大明帝国比拼下去。
只要打垮了锡兰,大明帝国遭受的损失都会立刻被弥补回来,至少在战略形势上来看,大明帝国得到的好处会远远大于遭到的损失。
哪怕损失有1000万人,可得到了大吕宋(澳大利亚)还有东南半岛,在战略上至少掠夺到了1000万甚至2000万人。
正因为如此,王珏才敢用最笨的办法步步为营的拉开东南半岛之战的序幕,至少在没有找到对方的破绽之前,他都愿意这么打下去。
作为大明帝国的指挥官,王珏愿意这样笨拙的打下去,并不代表其他人也愿意这样打下去。
至少,锡兰的沈白鹤还有沈如玉两个人,都不愿意这样打下去。他们希望大明帝国的指挥出现破绽,让他们能够更多的消灭大明帝国的有生力量。
他们想要更多的歼灭大明帝国的军队,在英国舰队赶到之前稳住局势,才能够像之前无数次那样,把大明帝国拖到战争的泥潭之中。
道理也非常简单:只有把大明帝国拖入战争的泥潭消耗掉它积累下的力量,才能够在未来的十年甚至二十年里,稳固战局继续维持对抗大明帝国的局面。
“不能再这么继续僵持下去了,一旦大明帝国把楔子钉得深了,王珏就有可能用这个楔子做文章了。”沈白鹤也知道,自己这样被动防守,迟早是要出事情的。